◎记者 张雪
厂房不大,科技含量不小;规模不大,发展潜力不小……在全国各地,一家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正应和着创新发展的时代脉搏,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注入动能。
2023年,在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的背景下,各市场板块进一步明晰定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趋完善,支持各类企业科技创新的路径更加丰富,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在资本“活水”的精准滴灌下茁壮成长。
科技创新始于创新,成于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表示,资本市场具有独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迭代快、风险高、轻资产等特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将更好促进创新资本形成,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更好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多措并举为支持科技创新扩动能、增后劲
科创板服务“硬科技”企业上市、创业板守准成长创新属性、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培育发展中小专精特新企业的“苗圃”……
今年,在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大背景下,多层次市场体系进一步明晰了各市场板块的定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服务能力也不断提升。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不断优化对科技型企业的评价体系,鼓励创投基金“投小、投早、投科技”,《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也推动资本市场更加精准地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的可得性。
据统计,目前累计已有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全部上市企业数量的30%以上。今年新上市企业中,60%都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推动“增量”改革的同时,资本市场还同步推进“存量”改革,向更多科创企业敞开怀抱、为更多已上市企业创新发展扩动能、增后劲。
推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规范关键少数减持行为,修订减持指引;完善权益分派及股份回购规则……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根本所在。2023年,《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发布,实行科创企业“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绿色通道”政策,今年以来截至12月16日,交易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超过3400亿元。
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更加坚实
目前,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量大面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是我国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在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尝试不断,最有话题度的莫过于北交所“深改19条”的出炉:
大力推进投资端建设,通过允许科创板投资者直接参与北交所等方式,着力扩大投资者队伍,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投资者参与度,为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
优化企业上市路径,一方面用足用好现有制度,优化挂牌公司申报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要求,另一方面,立足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
完善市场交易机制,以优化做市交易制度为核心,推进交易机制创新,更好发挥混合交易和融资融券作用,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改善市场流动性,提升估值定价能力,启用北交所独立代码号段,提高股票辨识度;
塑造良好市场生态,更好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支持证券公司深度参与北交所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基金管理公司分类评价体系,稳妥有序推进转板,三四板制度型对接机制正式落地。
随着改革渐次推进,北交所改革“试验田”的作用逐步显现。在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付立春看来,定位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且以专精特新初创企业为主,北交所将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支持贡献更大力量。
多层次资本市场“塔基”日益稳固
为更好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北京、湖北等地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专精特新”专板在今年下半年相继开板,传递了资本市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信号,贯通了“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交易所”发展路径,延长了各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链条。
为推动更多基金投小、投科技,打通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全流程,继北京之后,今年***相继在上海、浙江等地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
从“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到明年经济工作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接连释放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信号。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仍然是资本市场后续改革发展的一大重心。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已经在多个场合强调了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制定实施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绿色通道”。
据了解,2024年,有关部门还将制定实施资本市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提升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质效。
良种还要沃土育。加大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企业补链、固链、强链独特优势作用,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制造”巨轮破浪前行。